内浇道在铸件上的方位和效目应服从所选定的凝结顾序或补缩方法。对要求一起凝结的铸件,内浇道应开在铸件薄壁处,数量宜多面分散,防止内浇道附近的砂型部分过热;对要求次序凝结的铸件,内浇道应开设在厚壁处。如设有冒口,使内浇遭经过冒口,可以提高冒口的补缩效果。
对结构复杂的铸件,往往选用次序凝结和一起凝结相结合的准则组织内浇道,即对每一个补缩区域依次序凝结准则设置内浇道,而对整个铸件则按一起凝结准则选用多内浇道分散充型。
这样,既可使铸件的各个厚大部位到充分补缩而防止呈现缩孔、缩松,又可将铸件的铸造应力和变形减小;当铸件壁厚相差悬殊、而又须从薄壁处引进金属时,则应一起运用冷铁加速厚壁处的凝结,并加放冒口补缩。
内浇道的方向不要冲着细小砂芯、型壁、冷铁和芯撑,要时选用切线引进。但应留意,切线引进会引起型内金属的反转运动,适用于外外表有粗糙度要求的圆形铸件。当筒形铸件内外表要求严格时,应防止金属液反转,避免夹渣物聚集在铸件的内外表。